百度彩票_百度彩票
百度彩票2024-03-22

百度彩票

东西问|陈梅 :华侨华人何以成为春节文化海外传承 的“自媒体” ?******

  中新社北京1月28日电 题 :华侨华人何以成为春节文化海外传承 的“自媒体” ?

  ——专访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陈梅

  中新社记者 罗海兵

  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放烟花……无论离家多久 、多远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依然保留着中国 的传统习俗。反映美国历史 的《哈泼斯月报》自1880年起就曾刊载在美华人燃放鞭炮、置办年货、挂彩灯欢度春节 的热闹场景 。

  华侨华人在传续春节传统 的同时 ,也使春节在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 。已五次举办迎新春民俗文化节活动的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陈梅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华侨华人天然 是在海外传承中国春节文化的“自媒体” ,既向海外推广和展示了中国悠久 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让华裔后代在欢乐中了解、认识和爱上中华文化 。

  中新社记者 :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于2023年1月15日举办纽约华侨华人兔年迎新春民俗文化节,都有哪些内容 ?这一天 是中国 的南方小年,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一天举办活动 ?

  陈梅:纽约华侨华人迎新春民俗文化节自2015年开办以来一直深受广大华人华侨和社区内其他各族裔的喜爱,并连续举办了五届。后由于疫情原因停办了两年。今年我们再次举办线下迎新春民俗文化节活动 。

  今年 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既有写春联、画年画、剪纸等经典内容 ,也有小朋友们喜爱 的捏气球、脸部彩绘、做糖画人,以及帮助小朋友们认识汉字的猜灯谜活动。活动期间还将举办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 ,其中包括京剧、太极拳 、武术 、民族舞,以及美轮美奂 的儿童汉服秀 、美中音乐家协会著名歌唱家们 的专业演唱等。演员 的年龄从9岁到85岁不等,以期达到联席会一向主张 的“全民庆春节,举家同欢乐”初衷。

  今年1月15日 是中国(南方)民间俗称 的“小年” 的日子 。在美国的华人常因工作繁忙且不 是公假日 ,故大多数家庭不能聚在一起过小年 。我们选择在小年这一天举办迎新春民俗文化节 ,某种意义上 是向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下一代介绍“小年”这一传统中华习俗的来历及寓意,同时也通过迎新春民俗文化节的形式把大家从百忙中汇聚在一起 。

纽约华人华侨2023第六届迎新春民俗文化节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举办迎新春民俗文化节 的初衷 是什么 ?华人社会参与度如何 ?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参加春节活动 ?

  陈梅:迎新春民俗文化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中华文化的平台 ,旨在借各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之际 ,以中国的民间艺术、各地的习俗风情 、中华美食为主题,向美国和纽约市主流社会 、各界人士 、广大民众推广展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文化。这 是联席会连年举办迎新春民俗文化节这个品牌活动 的目 的与动力 ,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知识 、传承中华文化。

  活动自2015年开办以来,从第一届只有10个摊位 ,发展到2020年第五届时有50个摊位,还有一场精彩 的免费文艺表演。过去联席会举办的每一届迎新春民俗文化节都 是人山人海,参加 的人士不仅可以亲自感受中国民俗艺术 、品尝中华美食、观看中国传统艺术表演 ,还可以带走各式各样 的免费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春节装饰 ,感受中国“年味”。

  海外华侨华人纵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对文化根脉 的情怀深植心中,对中国传统节日 的感受是共通 的。通过参加春节文化活动,既可以营造过年氛围 ,也可以慰藉思乡之情,还能让华裔后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讲究团圆,参加春节文化活动也 是海外华侨华人一起热闹过年的场景之一。

人们在纽约华人华侨迎新春民俗文化节上写书法。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 :海外华侨华人保留了哪些中国春节传统?又有哪些本土化 的创新 ?

  陈梅 :追溯历史,华人在海外过春节 的传统 ,是与华人移民的脚步相伴相随的 。在美国,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的淘金热及横贯美国铁路修建完工之后 ,早期华工从美国西部开始东迁来到东岸。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1871年2月18日,这些华工及其家人 ,在美东地区举办第一个中国新年 的庆祝活动 。

  春节常被翻译成Spring Festival ,其实在海外更习惯称春节为Chinese New Year,即“中国新年”,也就是我们说 的农历新年,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华人在海外过春节和在中国国内一样 , 是一个更大 的范畴,包含除夕、初一和正月十五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华人完整保留了中国 的春节传统 ,贴春联 、挂灯笼 、放烟花 ;除夕夜 的年夜饭上一定要有饺子或年糕,正月十五也一定要吃元宵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给孩子压岁钱发红包 ,华社活动中有舞龙、舞狮表演等等 。

  当然 ,春节在海外也有许多因地制宜 的创新,比如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国城 ,会有中国农历新年巡游等不同形式 的庆祝活动 ;在一些欧洲国家则会以中国新年音乐会等形式庆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家庭,还会制作融合南洋风味的“年饼”作为新的“年味”……在这些因地制宜 的创新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得以交融互鉴。

美国纽约布莱恩公园举行舞狮活动,众多孩童在活动中与舞狮近距离接触。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 :在海外举行的包括春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是否有当地主流社会 的参与?参与度如何 ?

  陈梅:其实,在海外不同形式 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 ,已经逐渐走出唐人街 ,有越来越多当地主流社会 的人士参与。比如非常著名的旧金山农历新年大巡游 ,就是从早期少数中国劳工在中国城小打小闹庆祝春节 的传统 ,如今演变成多族裔、中美团体亲密合作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的盛会 ,成为世界十大著名大巡游之一。再比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 、英国伦敦眼、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多国地标建筑每年也会为中国春节点亮红色灯光以示祝贺 。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国春节已经被列为全国性或地方性 的法定节日。多国政要也会在中国春节期间发表新春贺词 。

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城街道张灯结彩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 :海外华人赓续传承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如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 的载体 ?

  陈梅 :纽约有数十万来自中国 的移民、学生和工作人员。每逢佳节倍思亲。像中秋节 、春节这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的传统节日已逐渐融入当地美国人的生活中。自从纽约州通过了中国大年初一所有在校学生可以留在家中与家人共度春节而不算缺席的法律后,春节更是成了家喻户晓 的中国传统节日。各个大学 、中学、小学都会举办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 ,比如教学生包饺子 、写春联、跳中国民族舞蹈,以及举办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会等 。久而久之 ,这些庆祝活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载体 。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 的发展 ,这些丰富多彩 的中国节日传统 ,也令当地民众耳目一新 ,被中国春节 的热闹和“年味儿”吸引 ,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而透过这些热闹场景,他们更加感受到中国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读懂中华文化蕴涵 的家庭观念和世界观 ,即追求团圆、追求和美 。

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春节气氛浓,人们在一家上海菜餐厅用餐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侨华人在自身保留春节传统的同时,在传承、传播春节文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

  陈梅:海外华侨华人自身在海外就 是传承中国文化和传播春节文化 的“自媒体” 。我们通过不断地向我们的下一代以及其他族裔和主流社会介绍 、演绎中国传统文化 ,让人们记住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个期望和平 的民族 。无论在哪里 ,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愿意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平和民族昌盛搭桥铺路。(完)

  受访者简介:

  陈梅,美国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New York Council of Chi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s)成立于2003年, 是经纽约州政府登记注册 ,美国联邦政府认可 的非盈利组织 ,由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的华人社团联合组成的民间团体。联席会的宗旨 是为加强华人社团之间 的联系与合作 ,争取在美华侨华人各界应有 的权益 ,并以联席会为平台推动中美两国人民在文化、教育 、经济 、贸易等各方面 的交流与发展 ,从而促进华侨华人与其他族裔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以及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 中国教育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础教育 :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

      2022年,基础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 ,着力构建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发展素质教育找准突破口 。

      素质教育理念和政策落地见效 的关键在于德育 、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真正确立起来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寻求突破,立德为先有抓手,核心素养有载体,评价改革有导向,“双减”工作有成效 ,带来中国基础教育 的深刻改变 。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德育 是素质教育 的灵魂 ,思政课 是立德树人 的关键课程 。2022年7月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的工作方案》 ,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 、建好“大师资”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2022年11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针对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明确具体 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提出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 ,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的目标。一系列举措强调了善用“大思政课” ,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助力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课程 是育人载体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 的目标要求,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实施素质教育,引领课程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

      考试评价 是“指挥棒”,普通高中是应试教育“重灾区” 。为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 、唯升学”倾向 ,从“育分”转向“育人”,教育部2021年12月31日印发、2022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 、课程教学 、教师发展 、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并把不给年级、班级 、教师下达升学指标 ,不炒作高考“状元”等作为考察要点 ,确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 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与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一起 ,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和考试方式,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

      深入推进“双减”,优化教育生态,继续完善“1+N” 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强化监管执法 ,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2022年1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和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指出,到2024年,基本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 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到2024年6月 ,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 ,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的主要目标。2022年11月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的意见》,推动非学科类培训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 、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 的有益补充 ,明确到2024年 ,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

      一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扎实推进 ,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 ,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

      提高教师质量找到新模式。

      教师 是教育 的第一资源 ,有高质量 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造就新时代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从源头上抓起,筑基提质 、补短扶弱、做优建强 ,筑牢强师之基。

      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2022年1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 的通知》,提出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稳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将教师队伍质量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吸引真正乐教、适教 、善教 的优秀人才成为教师队伍后备军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 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

      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后备。教育部等九部门在2021年发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即“优师计划”。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 的通知》 ,提出“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 的核心关切,一是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二是聚焦“优秀”,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三是强化“保障” ,确保师范生在校“下得去、留得住 、教得好、得发展”,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 。

      名校长领航让学校走上名校路 ,名师汇聚才能成就好学校。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2022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 ,确定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师培养基地,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 、10家单位为名校长培养基地,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 、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的名师名校长 ,培养为学、为事 、为人示范 的新时代“大先生”。

      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2022年,职业教育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改革攻坚在类型定位、体系建设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 ,破解“大而不强”问题 ,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顶层设计回归技能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类型。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实施 、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作了全面的制度安排。据新华社2022年10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据新华社2022年12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提出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 ,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 ,统筹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 的质量 、适应性和吸引力 。

      关键要素提升院校办学能力 。

      办学条件 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 ,提出逐步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 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10月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 ,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的考察 ,注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绩,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明确各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

      工作场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

      实习实训 是职业教育 的重要育人环节,既 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提前熟悉岗位和融入社会 的重要方式 。教育部等八部门2021年12月31日印发 、2022年开始实施 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着眼实习全程 、聚焦关键节点和各方责任权利义务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 ,提出1个“严禁” 、27个“不得”,为实习管理划出了底线和红线。2022年9月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 、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 ,以校企联合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 的现场工程师 ,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赋能 的人才培养培训生态 。

      高等教育: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 ,高等教育聚焦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双一流”建设突出学科特色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 ,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 ,初步评估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2年1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新一轮周期,强调优化以学科为基础 的建设模式 。2022年2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淡化高校的“身份”和“帽子” 。高校将在国家分类评价体系的导引下 ,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聚焦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新农科”推进学科跨界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在教育 。针对传统高等农林教育学科碎片化 、过度分化、“单兵作战” 的问题 ,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指出引导涉农高校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 、新生态,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 、智慧农业 、营养与健康 、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 ,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2022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的意见》 ,提出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层次 、高水平、国际化 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体系建构。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益完备 。2022年,两份重要文件相继出台 ,积极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稳步发展。据新华社2022年4月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据新华社2022年5月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 ,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 ,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

      科研组织强调“大科学”模式 。

      现代科研正在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重大问题导向 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转变,需要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从学科导向 的松散型“小科学”科研模式,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 的系统生态型“大科学”科研模式转变。据2022年8月教育部消息,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 ,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百度彩票地图